我超愛吃芒果的!
跟我比較熟的人大概都知道我喜歡吃很多黃色的水果或者由其衍生的東西,譬如我在歐洲自助旅行的時候上超市就是先找香蕉和orange juice,去吃冰淇淋喜歡芒果百香果口味的,至於超陽光的芒果冰芒果爽更是不在話下呀(可惜有點貴...)!!鳳梨坦白說我小時候不太喜歡吃,因為記憶中鳳梨比較酸又會刮舌頭,但現在新鮮的鳳梨真的好吃多了(我還是不喜歡罐頭鳳梨...但喜歡罐頭水蜜桃),有時候沾梅粉也有意外的好滋味。
但是很sad這些東西在醫院都不受歡迎呀,因為"芒"果會很忙,鳳梨會很旺,柳橙汁變成每日"C"PR之後也變成公開的禁忌。其他的諸如旺旺仙貝或米果更是嘖嘖的可以用來塞到別人的包包有類似釘小草人的功效...也有人說吃牛肉會旺的,還屢試不爽
從intern變成R之後才知道原來紅豆也不能吃,因為傳說中我們的電腦系統會在病危的病人前面加一個"@"的記號,有人稱之為紅豆,所以紅豆從此跟病危有些關係,吃下去恐怕會遭人白眼。另外有些非關吃的一些禁忌,像是說別人問你值班還ok嗎,這時候就算狀況良好也不要隨便說好,好像說出來就破功了,報以疲倦的微笑把話題岔開才是正解(或者反問"那你那邊怎樣呀..."做球給人家自爆xd)
這樣的文化說真的還真的令我產生相當程度的不解,大概是我從來也不覺得什麼東西可以為我帶來"好運",自然也不會去想什麼事物會讓我"倒楣"。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這種大大小小的禁忌或者撇步其實很多,譬如最普遍的大考前吃粽子會"包中"(明明ㄗㄨㄥ跟ㄓㄨㄥ就不一樣...)、菜頭可以帶來好彩頭、在某個大關卡前不要刮鬍子剪頭髮、抽軍種拜媽祖會中馬祖籤(至於不穿內褲、上廁所不洗手會帶來好運等等就不在話下)、送禮物不要送鐘和毛巾...
鄉親阿!有沒有人可以跟我說你因為從小吃粽子長大所以每試必中考上醫學系嗎?
就跟我不喜歡談論星座一樣,有人會說這些事情聽聽當茶餘飯後的話題就好,不必太認真,但我看到的是許多人身體力行的在follow such rules,it is incredible!!這麼脆弱的邏輯基礎到底怎麼令人動輒得咎的呢?
如果我們一輩子都不會說台灣話,就不會知道"鳳梨"跟"旺來"有什麼關係,如果就因為這樣的諧音才賦予了他這個象徵,一旦用pineapple去稱呼它是不是就消失了這種魔力?相反的"芒果"是英文mango音譯而來,在本土文化上不具特殊意義,台語稱之為"檨仔, suainn5 a2",說它忙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張冠李戴而已。如果按照諧音即具特效的理論,那麼吃"西"瓜也會"C"PR,想考台大的最好喝Taita No.1保證你考台大榜首。
病危病人的"@"為什麼是紅豆不是綠豆黃豆黑豆大豆花豆花生?為什麼不是email的小老鼠(你也不會吃老鼠)?為什麼不是你臉上@_@的表情呢?
這些規矩在我的眼中跟星座一樣是自我暗示的過程,為什麼我們會淪落到用這麼粗糙的概念去制約自己的行為還覺得理所當然?
讓芒果的歸芒果,自己的歸自己。